站在21世纪20年代的起点,放映过往十年属于本土独立时装设计的光景,有赤手空拳的设计新人,有饱含理想的海归学子,有才华横溢的创作鬼才……中国独立设计师过去这十年的路好走吗?不会有人妄言容易。进入下一个十年又将如何?虽无法未风先雨,但注定又将是不平凡的一秩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| 没有方圆,不成体系
“独立设计师”这一名词是近十年来才得以普及的,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国便已诞生了第一代的独立设计师先河之辈。1989年被评为“世界青年优秀设计师”之一的马羚,1993年创立同名品牌的刘洋,1996年创立女装品牌OMNIALO(欧柏兰奴)的罗峥,1997年荣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的郭培......但“生不逢时”让创业先辈们即使拥有不俗的笔调也缺乏书写历史的环境和条件。
现代服饰的普世审美观和价值观,包括许多的流行现象,以及着装的礼仪常识,大多都来自于西方服饰文化。中国虽是世界服装大工厂,又在今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时尚消费市场,但长久以来却被西方时装体系统治着审美。知名媒体人洪晃认为,中国时装业最大的问题,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系统。
在Yuniya Kawamura所著的《The Japanese Revolution in Paris Fashion》(日本设计师在巴黎的时尚革命)一书中,他认为,设计师个人的成功不光仅靠其个人的天赋及汗水,更重要的是时装体系对其的接纳和支持程度。这个时装体系由行业协会、院校机构、媒体组织、资本企业等构成,作为时装业的护城河,与设计师的命运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2011年,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对法国政府1945年颁布的“高级定制”(HAUTE COUTURE)官方行业标准进行了补充,“第一,领薪职工的定义延伸至包括创作过程中的员工,即工作坊或工作室的人员,而非仅仅负责制作的职工(最少须有20名领薪职工的规定维持不变)。第二,每个系列的款式数量由政府规定的50减至25。第三,在正式成为高级时装品牌之前,必须参与最少四季正式的高级时装活动。第四,每个款式的服装件数非常少,而且基本由纯手工完成。”
针对“高级定制”(HAUTE COUTURE)严苛的多重标准,极大地提高了高定品牌的准入门槛,也对他国的设计师形成了隐形的“壁垒”。殊不知,却也使得法国的时装体系在全世界设计师心目中愈加举足轻重,进入巴黎体系至此成为设计师提升身价的筹码。
长久以来,中国的时装业没有“方圆”,不成体系,独立设计师的后方支持远远不如西方社会。这也导致时装创意产业的发展土壤“肥力”不足。恶性循环所导致的创新型品牌极度匮乏之余,是大量廉价的山寨产品占领半壁市场,从而直接贻害了中国时装的形象。趋势主导权,对于中国时装业而言,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存在。
2001-2009 | 雏形萌发,缓慢感知
2001年,中国突破万难成为世界贸易组织(WTO)的第143名成员,开启了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。中国的时装业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大舞台、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同时,却也在不断承受全球化的压力。世界工厂和消费大国的背后,是用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市场培育国际品牌和养活国外设计师的真相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起来的“中国热”,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。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,开始涌现出一个独特的群体